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(OSA)基层诊疗指南科普
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(OSA)基层诊疗指南科普
一、什么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(OSA)?
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(OSA)是一种以睡眠中反复发生上气道塌陷、导致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的疾病,表现为夜间打鼾、呼吸中断、憋醒,白天嗜睡、注意力下降等。若长期未干预,可能引发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,甚至猝死和交通事故。
核心特征:
呼吸事件:每小时呼吸暂停与低通气次数(AHI)≥5次,以阻塞型为主。
典型症状:夜间鼾声不规律、频繁觉醒,白天嗜睡(Epworth评分>9分)。
二、OSA的高危人群与危险因素
OSA并非“单纯打鼾”,其发生与多种生理、行为和环境因素相关:
肥胖:BMI≥28 kg/m²是主要危险因素,颈围增粗(男性>43cm,女性>40cm)提示上气道脂肪堆积。
解剖异常:鼻腔阻塞、扁桃体肥大、下颌后缩等结构问题。
生活习惯:长期吸烟、饮酒、服用镇静药物可加重症状。
性别与年龄: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,但女性绝经后风险上升;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显著增加。
合并症:难治性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衰、脑卒中患者需高度警惕OSA。
三、基层医院如何诊断OSA?
基层医疗机构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初步筛查和诊断:
1. 筛查工具:
STOP-Bang问卷:包含打鼾、疲劳、呼吸暂停等8项问题,评分≥3分需进一步检查(敏感度84.7%)。
Epworth嗜睡量表:评估白天嗜睡程度,评分>9分提示高风险。
2. 简易诊断标准(适用于无专业设备的基层单位):
至少符合以下2项主要危险因素(如肥胖、颈粗短)。
夜间打鼾、呼吸暂停或频繁憋醒(观察≥15分钟)。
血氧监测显示氧减指数(ODI)>10次/小时。
3. 确诊手段:
便携式监测仪(PM):适用于高度疑似中重度患者,可替代多导睡眠监测(PSG)。
转诊上级医院:若需整夜PSG监测或复杂病例(如合并心脑血管疾病),应及时转诊。
四、OSA的分级与治疗策略
1. 病情分度:
轻度:AHI 5~15次/小时,伴轻微症状。
中度:AHI 15~30次/小时,合并白天嗜睡或器官损害。
重度:AHI>30次/小时,可能危及生命。
2. 治疗目标:
解除气道阻塞、改善缺氧、减少并发症,提升生活质量。
3. 核心治疗方案:
无创气道正压通气(CPAP):中重度患者的首选,通过持续气流支撑塌陷的气道,有效率超过80%。
口腔矫治器:适用于轻中度患者或无法耐受CPAP者,需定制下颌前移装置。
生活方式干预:减重(目标BMI<24)、侧卧位睡眠、戒烟戒酒。
手术治疗:仅限明确上气道结构异常者(如扁桃体肥大),需严格评估风险。
五、日常管理与转诊指征
1. 患者教育:
正确使用呼吸机或矫治器,定期清洁设备。
识别急性加重征兆(如夜间频繁憋醒、晨起头痛)。
2. 转诊时机:
疑似合并神经肌肉疾病或复杂心肺疾病。
需手术或调整呼吸机参数但基层条件不足。
3. 长期随访:
每3~6个月评估症状、AHI及合并症控制情况。
六、预防:从生活细节做起
控制体重:减重5%~10%可显著改善症状。
避免夜间饮酒:酒精会松弛咽喉肌肉,加重呼吸暂停。
调整睡姿:侧卧可减少舌根后坠,使用防打鼾枕头辅助。
结语
OSA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疾病,基层医生通过简易筛查工具和规范管理,能有效降低其危害。若您或家人有夜间打鼾、白天嗜睡等症状,请及时就医评估。早期干预不仅能改善睡眠质量,更能预防心脑血管意外,守护生命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