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:沉默的“呼吸杀手”
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:沉默的“呼吸杀手”
一、什么是慢阻肺?
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简称慢阻肺,COPD)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,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/或肺气肿。患者因气道和肺部对有害颗粒(如烟雾、粉尘)的异常炎症反应,逐渐出现呼吸困难、咳嗽、咳痰等症状,严重时可发展为肺心病、呼吸衰竭,甚至危及生命。
全球现状: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9%-10%,我国患者近1亿,慢阻肺已成为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。2024年9月,我国将其健康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,凸显其防治重要性。
二、高危人群与致病因素
1. 核心高危人群:
· 长期吸烟者(包括二手烟暴露);
· 职业粉尘接触者(如矿工、建筑工人);
· 40岁以上、有家族史或反复呼吸道感染者。
2. 主要致病因素:
· 吸烟:约90%患者与吸烟相关,烟草中的焦油等化学物质破坏气道纤毛,诱发炎症和肺气肿;
· 空气污染:室内燃料烟雾(如烧柴)、工业废气、雾霾等加剧病情;
· 遗传因素:α-1抗胰蛋白酶缺乏等基因异常增加患病风险。
三、警惕这些症状
慢阻肺起病隐匿,早期常被忽视,需关注以下信号:
1. 典型症状:
· 慢性咳嗽:晨间明显,初期干咳,后期伴白色黏液痰;
· 活动后气短:爬楼梯、快步走时呼吸困难,逐渐进展至静息状态也气促;
· 反复咳痰:感染时痰量增多、变黄变稠。
2. 晚期表现:
· 体重下降、食欲减退;
· 胸闷、喘息,甚至出现“桶状胸”。
3. 急性加重:
· 症状突然恶化(如痰量激增、发热),可能需紧急住院。
四、诊断与筛查
1. 核心检查:
· 肺功能检测:确诊“金标准”,通过FEV1/FVC比值评估气流受限程度;
· 胸部CT:观察肺气肿、支气管壁增厚等结构性病变。
2. 筛查建议:
· 40岁以上吸烟者、职业暴露人群应每年进行肺功能检查;
· 长期咳嗽、咳痰者尽早就诊呼吸内科。
五、治疗与管理策略
慢阻肺需终身管理,目标是缓解症状、减少急性发作:
1. 稳定期治疗:
· 药物治疗:
· 支气管扩张剂(如沙丁胺醇、噻托溴铵):快速缓解气促;
· 吸入激素联合制剂(如布地奈德/福莫特罗):减少炎症和急性发作。
· 非药物干预:
· 肺康复训练:呼吸操、步行等提高肺活量;
· 长期氧疗:血氧饱和度<88%时需每日低流量吸氧。
2. 急性加重期处理:
· 短期使用抗生素(如阿莫西林)控制感染;
· 口服/静脉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。
3. 手术选择:
· 极重度患者可考虑肺减容术或肺移植。
六、预防与生活建议
1. 一级预防:
· 戒烟:降低肺功能下降速度的最有效手段;
· 减少暴露:使用清洁能源、佩戴口罩防护粉尘。
2. 二级预防:
· 接种疫苗:每年流感疫苗、每5年肺炎链球菌疫苗;
· 营养支持:高蛋白饮食(如鱼、蛋)维持肌肉功能,急性期避免鱼虾等发物。
3. 日常调理:
· 适度运动:太极拳、慢跑改善心肺耐力;
· 监测病情:家用便携肺功能仪定期检测。
七、最新政策支持
2024年起,国家为慢阻肺患者提供免费健康管理服务,包括定期随访、用药指导和康复训练,患者可至社区卫生中心咨询。
总结:慢阻肺虽不可逆,但早诊早治可显著延缓进展。40岁以上高危人群应主动筛查,吸烟者立即戒烟,共同守护“呼吸自由”。